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苏轼。苏轼,又名东坡,眉州眉山人(四川),比王安石小十五岁,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二十二岁时与弟弟苏辙一同考取进士,当年主考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后本想录取他为第一,但是担心文章是自己的弟子——历史上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就判了苏轼第二。从这个事例可见苏轼的才华。
(文章太守欧阳修)
苏轼三十四岁时,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跟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们一起反对变法,遭到了王安石手下大臣的打击,他们编织了种种理由,制造了有名的乌台诗案,使得苏轼差一点被判处死刑。好在宋朝开国就有规矩:除非叛逆谋反,否则不能判士大夫死罪(北宋唯一被判死罪的文臣是金国扶持的傀儡皇帝张邦昌)。当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等人也同情他,帮他向宋神宗求情,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出狱后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的另一个名字“东坡”,便是他来到黄州后,带领家人在住处东边的坡地上种菜时,给自己另取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创作的分水岭,此前,苏轼文学作品的风格昂扬向上,气势锐不可当。此后,他的作品已经无所不包,抒发对人生对命运的种种观感,其姿态、深度、成就更为精进、老成。
小学生们都要学习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乌台诗案之前所作,《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是在此之后所作。苏轼作了《题西林壁》后,待遇有所好转,这期间他去拜访了王安石,两个伟大的文学家和好如初。也是造化弄人,苏轼在王安石变法时,并没有看到变法的什么好处,持反对的态度,结果遭遇不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却又终于发现了变法的好处,并且坚定地指了出来,结果原先司马光手下的大臣们又不乐意了,于是他只好再次请求外放任职。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而宋哲宗亲政后,王安石的新派大臣再次执政,将苏轼视为旧派予以无情的打击,苏轼以六十岁的年龄拖家带口到岭南的惠州,最后贬到了最为偏远和穷困的儋州去了(注1:儋州现属海南,位于海南岛上。注2:此时王安石、司马光都早已去世),这比过去刘禹锡、李白、柳宗元等人贬得还要远。生活最困窘的时候,苏轼连居住的房子都没有,只能靠当地的百姓帮助在树林子里搭了三间茅草房子。但是苏轼随遇而安的性格使他始终能够从容应对人生的挫折。最终,到了宋徽宗时代,他被召了回来,此时他已经六十六岁,死在了被召回的途中。他的故乡眉州眉山,他从少年时代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三十四岁时,王安石开始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后来任平章政事,即宰相。此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相反,自知不能在朝廷任职,于是请求外放任职。本诗即写于苏轼三十七岁来到杭州担任杭州通判一职时,共五首,这是第一首,也是五首中苏轼认为写得最好的一首。五十多岁时,苏轼重新回到杭州,诗作《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中“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一句仍旧回忆当年这首诗,可见此诗之佳。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雨中西湖)
黑沉沉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倾泼下来,在它刚刚要遮住湖边的青山但还没有遮住的顷刻之间,无数颗白色的雨点已经迅疾地落入了船中,刚刚跌落在甲板上又迅速地弹跳起来……正当诗人沉浸在眼前墨泼珠洒的突如其来的奇观中时,一阵飓风紧紧地贴着地面狂扫而来,仿佛一切都要被它卷走了似的,抬起眼追寻飓风倏忽而去的方向时,发现不经意间,望湖楼下,西湖的湖水已经滔滔如天了。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夏日阵雨的特点,用极富激情和张力的语言展示出西湖夏雨摄人心魄的魅力,将大自然稍纵即逝的神奇壮阔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定格为醉人的永恒。
诗中的入声字有:黑、墨、白、入、忽。这首诗押“先 山”韵,两韵相近。吟诵时需要注意,每一小句中总有个别字音韵比较响亮,对云、雨、风的雄阔豪壮的气势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同时要注意押韵的情况,深沉悠远的韵尾显然是表明眼前的一切来得如此猛烈,需要在它们逝去之后慢慢地去回味品咂。特别吟诵到“如天”时,所呈现的水势的汪洋恣肆、漫无边际,以及水天相接,渺渺茫茫的苍莽和无尽之感,是需要那种沉浸其中,悠悠然不知其终的感觉回味的。
(本诗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本文系小语教材百首古诗系列解读之一,欢迎收藏。)
了解更多